"这30年可以划分成3个阶段,前10年是启动和酝酿期,改革开放之前其实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其计划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城市变化关键是换脑子、换思想、换观念,接受和储藏好能力为后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中间10年是飞速发展期,这个阶段太重要了,上海确立了总体的城市发展规划,90年浦东也宣布开发,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阶段蓬勃发展,繁荣的城市硬件在这个阶段形成;后10年也就是21世纪开始,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成熟期,这段时间的上海不但城市硬件更一步发展,软件也得到了空前进步,社会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上海越来越具备一个真正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范和感觉。”卫平在采访开篇就对30年做了最精确、最逻辑、最宏观的分析和阐述,让我们预感到这将是一次内容饱满的沟通。
“领任务”建设联洋
谈起接手联洋,卫平透露当时政府领导是向他下达了“政治任务”的:“一是要在5年之内把联洋建成;二是要通过联洋改变浦东新区常住人口的结构。”两个任务,一个是250万平方米的建设量要在5年内完成的“艰巨”的任务,一个是要改变浦东常住人口结构这样超越地产范畴的“高要求”的任务,卫平欣然领命。于是我们请他自己评价在今天看来是否“完成了这两个任务”,他坦荡地肯定:“完成了。”
“在联洋建设之前,这里基本没有讲普通话的人,”这位建设者和我们描述起开发前的联洋面貌:“以前这里像是一个‘城乡结合部’,形成了‘居民+农田’的奇特面貌,这里的人口比较杂乱、层次也参差不齐,甚至聚集有大量的盲流,没有什么产业、商业,经济和居住都比较落后。”
像是翻书翻到了崭新的篇章一样,卫平用突然激动起来的情绪和骄傲的口吻接着描述起了他一手建成后的联洋面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城市生态文化高品质国际化生活区,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高品质社区和高尚商业的开发运营完全改变了这里,单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联洋的5万常住人口中,非上海户籍和外籍护照人口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
这种改变充满了对比的戏剧性,而这一切进步就在联洋的几年开发之间完成的,联洋大大推进了所在板块的城市化进程甚至对整个浦东的居住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了浦东继陆家嘴之后的又一个新生代表。连卫平自己都感叹:“80年代看田林、曲阳,90年代看古北,21世纪看联洋。”
补充浦东城市功能
联洋的开发,甚至将浦东推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浦东的发展,对于联洋和浦东的关系,卫平有着独特而占据高度的纵横捭阖一般的宏观布局思维。
“从浦东的发展轨迹上看,其实有一个规律,就是从沿江走向了沿海,从里向外发展了,并且这种发展是沿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经济开发升级的轨迹而走的:先是在陆家嘴一带的大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经济桥头堡了;然后是以‘花木(行政中心)、世纪公园和联洋板块’结合起来的一片区域,这是个城市功能较完整的发展系统了;然后再向外是张江高科,这是产业发展的增长点;最后会外延到更远的沿海范畴的临空港、洋山深水港,还有规划中的上海迪士尼,这是一些将给浦东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的大型项目了。”他帮我们给浦东的建设思路画了一条清晰的路线。
在这条路线中,联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而联洋之所以能给浦东的城市功能补上了这重要的一块,其贡献来源于卫平一次大胆的“篡改”。
在联洋的规划初期,在卫平之前,政府对联洋的规划定位是一块“综合用地”。但卫平觉得不妥:“我思考了很久,政府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去掌握联洋,我可以在这张白纸上做任何规划,当然也可以修改。”
卫平按照自己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改变了“综合用地”的最初定位。“城市是由不同功能的区块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联洋之前,浦东在人们的眼中就只是一个开发区,尽管陆家嘴再繁华,没有居住竞争力的浦东就城市功能而言依旧是不完整的,而城市功能不完整的浦东其整体竞争力将会受到限制。”这时候的卫平专业得像是一个“城市学家”:“联洋正好补上了这一块功能节点。”
所以卫平把联洋的定位改成了“大型生态型中高档住宅区”。在之后的建设中,他更是引进和运用了多种先进规划和开发理念,一个成功的联洋才得以在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联洋开始,浦东腹地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浦东的居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其魅力全面彰显。
一切都按照卫平的设想推进着。
联洋很难再出现
我们请他评价“他的联洋”。“联洋是上海目前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管理最成熟的一块地方了!”他很肯定也很自信,因而言语激昂。
“联洋的整体规划,先期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达到70个亿,动拆迁3000多户,劳力安置2000多户,还涉及1000多个工厂的动拆迁!”从这些数据上看,联洋的确是非常大地改变了区块的面貌和状态。“我们在5年之内,完成了联洋250万平方米前期统一规划和开发。”
在地块统一规划开发之后,联洋先后引进了十家国内外知名的开发品牌完成各个项目的建设和市场运作,但同时保证了定位的一致性和规划的协调性。“我们与这十家境内外开发商协商,成立了‘联洋新社区企业联合会’。我们动员各企业从税收返还的税款中留存一部分资金,进行区域统一的营销包装: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参加房展会、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营销策略、甚至联洋内的每家售楼处都可以看到其它楼盘的详细资料,关于区域的大原则,都是由“社区企业联合会”来进行决策。
在后期管理和运营环节,卫平同样强调了‘整体的力量’。联洋新社区独创了“物业管理联合会”、将区域内的9个居委会设置基础上成立了一个统一的“联洋社区管理委员会”、将联洋新社区内的商业、教育等资源集中整合引进“联洋邻里中心”模式……
从区域功能的全新打造到区域和开发资源的有力整合,联洋成功了,其运用的种种全新理念和创造的种种先进模式被广泛讨论和学习,而联洋新社区品牌和魅力的提升更是对卫平的巨大肯定。“联洋是时代的产物,很难再出现一个联洋这样的项目了。” 卫平就是这样看待自己一手打造的联洋板块的。
创新生活方式
卫平的联洋板块,将地产、生态、文化、和商业很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建出了一个“是文化的也是生态的”联洋新社区。
联洋的规划是创新而特别的,引进城市设计的概念,引用了“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引导性规划”等,还有“联洋邻里中心”的设计理念。
“我们不仅要创新生活产品,更要创新生活方式。” 卫平说起在联洋建设时的背后的一些故事。“邻里中心的设想,当时在国内还不太被接受,我们都习惯出门就有公交车或地铁、小区门口甚至是楼下就是商业,几个小区配备一个幼儿园等等,我们引进邻里中心模式,将整个联洋板块的教育、商业等配套资源集中起来,不但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和保障配套的品质,而且这些配套都在500米的范围内可以达到,不妨碍生活便利性的同时还保证了每个小区的居住质量,这就向好的方向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居住习惯。”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一些先进国家与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区别和差距,我们房产商能做的,就是缩短赶上这个差距的时间。”卫平隐约透着其动人的地产理想。